编者按:每个浙师人心中都有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它既是个体的、私人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时代的,这些青春记忆共同拼凑出了最美的浙师印象。校新闻中心记者们将这些富有年代感的零散回忆搜集起来,与大家一同回望那些逐梦的日子,那些最美年华里的动人曲调。
77级校友张翔:办社团、编诗刊的诗意岁月
近日,我校1977级中文系校友张翔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大学期间的物品,赠送给母校。带有浓浓时代感的老物品,讲述着上世纪70年代的浙师记忆。
“诗刊、信件放在自己这里,只有我自己看。赠送给母校,可以展示给28万校友。我的大学记忆,可能同时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谈起捐赠实物的初衷,张翔说,“在母校60周年校庆之际捐赠这些物品,也是为了表达我对母校日新月异发展的祝福。”
一本自编诗刊那些与诗有关的时光
“一朵绚丽的野花/开放在黄土的野地上/有党的阳光雨露滋润/定会开得美丽芬芳
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吧/让多彩的阳光到处开放/让大地飘散着清香/让祖国更加灿烂辉煌”
这是蒋风老师手书的小诗《题野葩——祝贺一个文学小诗刊的诞生》,赠送给野葩诗社。
张翔拿出几张泛黄的信纸,除了蒋风老师的题诗,叶葆汉老师也送来了新旧体题诗各一首,叶柏村老师则在诗前题注:“中文系同学组织成立《野葩》诗社,意在争鸣于新时代之春。索稿于予,喜录近作一诗一词以付。”
当时的中文系老师纷纷为《野葩》诗刊“背书”,让人不禁好奇,《野葩》诗刊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野葩诗社是恢复高考后师大的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野葩》诗刊则是第一本学生诗刊。我想,校史上应该记上这么一笔。”作为诗社的第一任社长,张翔保存着《野葩》诗刊的创刊号,三十年前的杂志依旧完好无损,发刊词上清晰可见:“诗刊《野葩》在繁华似锦的土地上,绽开了她的第一朵蓓蕾。”
1978年11月21日,771班的学生张翔、蔡国强、冯学强、陈肖平、葛伟等五位诗歌爱好者聚集在5220寝室,谈诗论词。五人忽发奇想,结社团,创办诗刊。“我们苦思冥想,给文学社取名为野葩诗社,寓意高村荒岭的奇葩。”张翔回忆起当年办社的经过,由于他是班级黑板报的主编,因而被推举为社长。
“当时‘文革’结束没两年,能不能成立民间文学社团,我们五个学生心里也没谱。于是跑到教工宿舍,分头向蒋风老师、叶葆汉老师、叶柏村老师请教,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几位老师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并答应一旦出诗刊,他们将会为诗社题赠诗词以表祝贺。”当时,教工宿舍和学生寝室离得相当近,张翔等人也是教工宿舍的常客。
获得老师的首肯,张翔等同学怀着极大的热情创作、整理诗稿。除此之外,还分头找来钢板、铁笔 (学校文印室同意为他们免费油印50份创刊号),“杂志上的字都是我们自己刻的,用铁笔一笔一划在钢板上刻上自己的诗。”张翔说。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和筹备,《野葩》诗刊雏形初成,老师们也如约送来题赠诗稿,给诗刊增色不少。
1979年元旦,《野葩》第一期出版。诗刊定为双月刊,可惜的是,《野葩》一共只编印了一期,创刊号也是终刊号,其中收录了5位同学的21首诗作和2篇评论,还选登了6首《天安门诗抄》。
“办好一个刊物,自然不像喝咖啡那样简单,更何况我们只是几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我们主要还是想做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倡导一种良好的写诗风尚。”张翔回忆说,当年油印的50本刊物赠送给了老师和同学,一些同学还跑来5220寝室找张翔等人交流,5220寝室俨然成了文学爱好者的俱乐部。在《野葩》诗刊之后,学校也出现了不少学生自主编印的文学刊物。中文系1978级的盛子潮在1979年6月也出刊了文学刊物 《青竹》。张翔也收藏有《青竹》刊物,此次一并捐赠给母校。
四张便签论文几经修改终发表
“张翔同学:
请于今日来编辑室领取稿费。
1981年6月9日”
张翔赠送给了母校四张便签,便签上有红字“浙江师范学院”,都是《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递交给张翔的小纸条,而“领取稿费”那张纸条是其中最后一张。
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上,张翔发表了一篇论文 《〈新青年>新诗艺术形式简论》,这四张便签就是论文修改过程中编辑和张翔的交流往来,时间跨度从1980年的10月到1981年的6月。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张翔将论文修改了四稿,“那时候改论文都靠手写,修改好之后誊抄一遍,再交到论文编辑那里。整篇论文有一万多字,誊抄也费了很大一番功夫。”四张便签见证了张翔在经验不足、资料缺乏境况下钻研学术的求索精神。
为了搜集资料、物色题材,张翔常利用寒暑假跑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新旧书店,甚至还跑到了废品收购站。
中文系朱正华老师写的《金光灿灿的“黄金年代”——记浙师院七七级大学毕业生》一文中,提到一次和张翔的偶遇,“某个暑假中的一天,我在上海南京路上邂逅一个青年,很面熟。一询问,原来是浙师院中文系七七一班的张翔。他说是自费来上海图书馆找资料的。”
“我当时想,迄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出版,所以立志填补这个空白。后来看到已有几位专家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于是我决定从中国新诗的摇篮——《新青年》入手研究。”张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读完了全部的 《新青年》《语丝》《人间世》,摘录了所有新诗的资料几百万字,写满了厚厚三本笔记本,制作了一千五百多张卡片。
在充分收集资料基础上,张翔尝试写作了第一篇文章《〈新青年>最早发表的新诗在何时》,接着写 《革命诗歌的第一燕——重读秋白 〈赤潮曲>》。在这基础上,张翔系统地研究、分析了《新青年》上的新诗,写了《试论〈新青年>上 的新诗》,参加了系学生会发起的学术论文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后来这篇论文一分为二,一篇为《简论〈新青年>新诗的思想内容》,另一篇即为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新青年>新诗艺术形式简论》,这两篇论文从头至尾花了一年多时间,六易其稿,写了三百多张稿纸。
一把锄头“早稻田大学”的佐证
张翔还向母校捐赠了一份《大学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其中一条要求,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怪异,除要求报到的新生带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毛选”四卷之外,还要求带一把锄头。
“我耍了个小聪明,在行李中装了锄头,到金华买了个竹柄装上,有的同学甚至直接扛了把锄头上火车。不过这把锄头是不是真的用上过,没有任何印象了。”张翔回忆起关于锄头的趣事,“大学报到带锄头”在朋友圈疯转,在校友群里更是激起了大家的集体回忆。
除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入学通知书,捐赠的物品中还有三封介绍信。其中两封是浙江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给丽水地委宣传部和丽水地区征文办公室的,另一封是丽水地区文化局的介绍信,出具给庆元、云和、青田县文教局。这三封介绍信是为中文系的张翔和另一位同学联系在当地的写作实习事宜。“革命委员会这种特殊时期的产物已经消失了,现在人们也不需要用介绍信了,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取消了写作实习,但是记录当时历史的物品还在。”张翔展示着泛黄的纸张,略有破损,上面敲着的“浙江师范学院革命委员会”字样的公章依旧鲜红。
在张翔保存旧物的盒子里,还有恢复高考后首次高考的准考证和吴兴县南浔区高校招生文化水平审核的入场证。上面记录着“1977年11月26日上午7时,张翔在北里公社的第五考场参加考试”等信息。当时已经是民办教师的张翔,走进考场参加高考,并且如愿以偿地被浙江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张翔的盒子里,还保存着大学时期的成绩报告单、几张黑白相片,一张照片上,五个年轻人手里拿着羽毛球拍,微笑着看镜头,身后的背景是红楼。
这些弥足珍贵的物品,记录了张翔美好的大学时光,也铭刻下一代人的浙师记忆。
下一篇::浙江师范大学绍兴国家高新区附属中学签约授牌图 _师大在线_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海师海南日报海师大“赓续线”为海南培养好先生
- 省直有关单位向导来校开展春节慰问 | 海南大学 | Hainan University
- 名师大讲堂‖江浩教授--色彩教学与服装设计艺术
- 名师大讲堂‖冯瑶--穿衣之道-形象管理
- 名师大讲堂‖张玉祥 再现之魅--色彩的天然与人文
- 名师大讲堂‖匈牙利佩奇大学Balint教授Focus on Architecture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最新文章
- 1黉舍主理“首届李达三叶耀珍
1月17-19日,首届“李达三叶耀珍伉俪......
- 22016年曹光彪研究生科研成果
1月19日,曹光彪研究生科研成果奖评审会在安......
- 3校向导慰问援疆教师
1月20日,副校长邵千钧慰问了商学院金安、教......
- 4中加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会在
1月9日下午,应我校邀请,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里......
- 5黉舍召开二级学院院长年度教
为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推进卓越应用型人......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1我校喜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获奖证书 日前,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
- 2李冠运获评浙江省第二届感动校园
右二为李冠运 5月18日晚,浙江省第二届&ld...
- 3校友总会赴雅戈尔集团走访校友
4月27日上午,学校校友总会名誉会长、学校...
- 4黉舍主理“首届李达三叶耀珍夫妇
1月17-19日,首届“李达三叶耀珍伉俪...
- 5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夏睿
9月22日上午,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夏...